立志 养志 责志
正诸先觉,考诸古训
信、专、疑、敬
探索背后原因
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,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?
圣人之所以为圣人,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。
饥者之于食,求饱而已;
病者之于药,求愈而已;
暗者之于灯,求照而已;
跛者之于杖,求行而已。
简单听话照做
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,则当专心致志,惟先觉之为听
一个人八颗心
怠心、忽心、躁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贪心、傲心、吝心
怠心生,责此志,即不怠;忽心生,责此志,即不忽;燥心生,责此志,即不燥;妒心生,责此志,即不妒;忿心生,责此志,即不忿;贪心生,责此志,即不贪;傲心生,责此志,即不傲;吝心生,责此志,即不吝。
道同则心同,心同则学同
追根求源(一)
“说”是一种文体?
说是古代用以记叙、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,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,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。”说”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,篇幅一般不长。
“说”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,寓意深刻;写法较灵活,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,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,借讲寓言故事、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托物寓意”。
比如“马说”即“说马”从字面上可以解作“说说千里马”或“说说千里马的问题”
《爱莲说》《马说》《捕蛇者说》《师说》《示弟立志说》等就属这一文体。
《爱莲说》——出污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(讲品德)
《马说》——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(讲识人用人)
《捕蛇者说》——恶政猛于虎
《师说》——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。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圣人无常师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
《示弟立志说》——夫学,莫先于立志。气之帅也,人之命也。
追根求源(二)
阳明先生的“志”
成为圣人
圣贤之志
圣人之志
阳明先生之志:“只念念要存天理,即是立志。”“此天理之念常存,驯至于美大圣神,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”
孔子之志:颜渊季路侍。子曰:“盍各言尔志?”子路曰:“愿车马,衣轻裘,与朋友共,蔽之而无憾。”颜渊曰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子路曰:“愿闻子之志。”子曰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
杜甫:安得广厦千成间,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。
圣人的标准——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
尧、舜、文王
孔子:仁、义、礼、智 具备之人
老子:以无我成就大我
无我?
道德经: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
圣人在心里上去除了物我的分别,认为天地万物本就是一体的,所以没有物我的区别,我就是万物,万物就是我,万物兴盛就代表我兴盛,所以,圣人因辅助万物而成就自身。
圣人因为在心理上与万物同为一体,所以圣人对万物的认知就像是在看自己的掌纹一样清晰明白,他对天地万物的认知是准确无误、没有偏差的完美状态。
常人的无我是:谦虚使人进步。常人不能达到圣人那样无我的地步,在意识里还存在着人我的分别。但谦虚的人可以达到部分无我的状态,他会在心里留下一片空白的地方来接纳别人的思想,通过反思之后进行融合,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壮大完美,久而久之,认识就会达到圆融的地步,在思想和行动上就会表现为没有障碍,自然而然。
追根求源(三)
“天理”与“人欲”之辨
追求天理=追求真理?
古人的“天理”离“真理”有多远?
皮影戏,毛玻璃
“圣人之所以为圣人,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”
什么是人欲?什么是天理?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吗?
《孟子.告子》食色 性也
《礼记》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;死亡贫苦,人之大恶存焉。
人欲都不合天理吗?
追求幸福生活是“天理”还是“人欲”?
《塔木德》:只要你把一切允许做的事情,吃饭、饮酒、性交——做过了头,对自己的欲望失却了控制,尽管你不犯哪一条戒律,却成为一个“可鄙的人”。
辩证法的观点,对立统一
“去”什么样的私欲?
不同的回答,但有共通之处
“八心”需去(怠心、忽心、懆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贪心、傲心、吝心)
对天理的忽视就是最大的私欲!善恶只在一念间!
追根求源(四)
“去人欲”“存天理”的道路(方法,途径)是什么 ?
正诸先觉,考诸古训。
诸,“之于”或“于”
正之于行觉,考之于古训 意思是 “在先觉者那里归正,在古训之中考究”
“先觉”与“古训”。
谁是先觉者?古训在哪里?
先觉之人,悟出世界的真理(天理)。
在阳明先生看来,孔孟,《四书》《五经》之作者是先觉,其思想可以在著作之中考究。
自古至今,各民各族都有追求天理的本能。哪些人得到了“天理”?
“等贵贱 均贫富”是在追求天理。“共同富裕”是在追求天理,
寻求“天理”两种态度: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
有的人认为世界是痛苦的,只有出离世界,“六根清净”才能脱离痛苦,接近天理。
有的学说要消极出世,有的学说是积极入世,勇敢面对。
立志说,是积极面对派,其方略就是“立志”
可吸收的积极意义
志向很重要!
气之帅,人之命,木之根,水之源
立志不易。确定人生之志不容易。
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,”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顺,不逾矩“。十五岁决心于学,十五年后,三十岁在学问上有成就。这十五年是不断巩固不断成熟的过程。创业阶段。
“志岂可易而视哉”,是说志向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了的。需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强化。
陈胜:苟富贵,勿相忘 (明代所限,富贵是目标)
杜甫:安得广夏千成间 (贫困所限,有房居住是目标)
范仲淹: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(身处一定官职之人,忧君忧民)
立志不易。志向一旦立起要专心不易。
“正目而视,无它见也,倾耳而听,无它闻也。”
“此志常立”,是时常保持状态。用现在的话叫”职业锚“。
所谓职业锚,又称职业系留点。锚,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。职业锚,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,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。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。”是下意识的,挥之不去的牵挂”
戒”生私欲“的”八心“
怠心:懒惰,松懈;轻慢,不尊敬。
忽心:粗心,不在意。
懆心:忧虑不安
妒心:因为别人好而忌恨
忿心:生气,恨
贪心:求多,不知足
傲心:自高自大
吝心: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,过分爱惜。
保持“志”常立不倒的方法——责志
责,指摘过失。
“摘菜”,把从地里采得的菜中不能食用的东西摘出来,丢弃。
责志,把影响“志”,动摇“志”,模糊“志”的东西及时“摘”出来,丢弃。
需要“摘”出来的就是八种“负能量”——“八心”
责“志”需“自责”、自觉,亦需“同道”相互劝勉。
道同则心同,心同则学同。
你在哪个圈子里,就有哪个圈子的境界。
学而致用
志不远心,志不远理
阳明曰:“自古圣贤因时立教,虽若不同,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。”
应用:立志当与时俱进
子曰:仁远乎哉?我欲仁斯仁至矣!
应用:“天理”就在你心里,“立志”就在你的行动之中
某谓:立志要遵循“天理”
“天理”不是难行的,也不是离你远的。不是在天上,使你说:谁替我上天取下来使我可以遵行呢?也不是在海底,使你说:谁替我下海底取来使我可以明白呢?这道理离你甚近,就在你口中,在你心里,使你可以遵行。
行动表明志向
学、问、思、辩、行,行为是表征。知行合一。
俯首自责
昂首行动
立志弗远
天理在心
一、原文:言有不合,不得弃置,必从而思之;思之不得,又从而辨之,务求了释,不敢辄(zhé)生疑惑。
感想:要有自己得观点,自己得思考,不要轻易相信权威。
致用:生活中工作中,不要墨守成规,要勇于提出自己观点
二、原文:盖无一息而非立志、责志之时,无一事而非立志、责志之地。
感想:立志要坚定,不能随时变化。
致用:做事要专一,要实时查看有无偏差。
三、原文:正诸先觉,考诸古训。
感想:要学习圣人,以圣人为学习的榜样。
致用:生活中交朋友,工作中学先进。都要像好的,与自已有益的看齐。
这篇文章是王阳明先生写给弟弟王守文的,主要说立志,立志后要责志,志向要专一,要笃定,要想做成事首先要立志,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,还要做到内心纯为良知而无一丝的私欲。
通过学习阳明先生文章能使自己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,慢慢改变自己的傲慢行为,和爱发脾气的习惯,对孩子多些耐心,处理问题时不要过于急躁,知道立志对人生的重要性,一个人只有有了志向,才会有方向和动力,让自己真正做到明理、立志!
通过学习,明白和体征到立志的重要性,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,立下君子之志,就要不断的责志,观志,笃志。无时无刻观照自己的八颗心,一旦露出,立马止住,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,践行自己,才能彻底改变自己,提升自己!真可谓是后世大患,尤在无志啊!
文中说到“存天理,去人欲”立圣人之志有两项方法需尊守。
一、正诸先觉
即敬畏之心,“苟无尊崇笃信之心,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”,对师长不尊,不敬等虽曰有师,犹无师也。
二、考诸古训
即专诚致志,“曾有徒事记诵讲说,以资口耳之弊哉”对事对物要知其轻与重,不可丢了大西瓜 而寻找小芝麻。
《示弟立志说》是劝世人要立圣人之志。圣贤文化不是让我们去高谈阔论的,而是去践行的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,去问问我们的志向,问题就能得以解决。当私心出来的时候,当偏激的情绪出来的时候,想想自己的立志去反省自己,即可清除我们的私欲。
立志是时时刻刻在观省自己内心深处的起心动念。立志与我人生中的点点滴滴相关。在工作中,要树立标杆,要向先觉悟的人去学习,同时练就自己的责志之功。
1、立志的重要性。文章中说:志之不立,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雍灌溉,劳苦无成矣。盖终身问学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立志的重要性。
2、多学先觉与古训。我们要存天理、去私欲,必须“正诸先觉,考诸古训”。对于先觉者,必须尊崇笃信,认真思考,多跟从先觉者。学习的重点,要多学习《四书》《五经》等圣贤文化。
3、立志后要责志。志向要专一,要笃定。当我们所立的志向受到干扰时,要及时纠偏,确保沿着正确方向和轨道挺进。对志向要专注,做到如猫捕鼠,如鸡覆卵,精神心思凝聚融结,而不知有其他。
4、多与有志者为伍。文章说,有求为圣人之志,然后可以共学。就是说,我们交友的标准,要多与有志向的人为伍,特别是多与有立志为圣贤的人一起学习,对没有远大志向或者圣人志向的人,我们是应注意要远离的。
感想:有志者事竟成,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我们每个人的志向都是各自的精神支柱。人一 旦没有了精神支柱,那么整个人就会迷茫、颓废。
致用:告诫我们在工作中不能敷衍应付,不能养成懒散的习惯,要志于道德,积极进取。在学习上,应当专心致志,寻找自己的不足,如果有疑问,要认真思考、分辨,务求了释,不能够一知半解。
阳明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谈立志的重要性,“夫学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,劳苦无成矣。”用种树来做比喻,好比种树,只种树干不种树根,浇水再多,也是劳苦无成。也就像我们每天读书学习是一样的,如果只在文字中穿梭,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,把书倒背如流也是白搭功夫,所以还是要在心上用功,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,而不是把自己悬在半空中。志向坚定,才不会摇夺。
如何守志、观志、辨志、责志就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了,唯有用功学习,才能不断的明辨是非,时常觉察自己的八颗心,怠心、忽心、躁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贪心、傲心、吝心不再升起。这八颗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时不时的上下翻腾,所以说要下真功夫,需要在心上用功。一有私欲产生,能做到立停立止,能在自己的起心动念时除掉,除了努力学习,别无选择,之所以还会出现,就是用功不够。立志容易,坚守志向不易,所以说没有任何理由再摇夺,只有努力学习圣贤文化,笃定志向,才会让自己更加明理,更加光明。
立志
一、立志的重要性。
1.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
2.盖终身问学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
二、立志不易。
孔子,圣人也,三十而立。
养志
一、正诸先觉。
二、考诸古训。
责志
1、怠心生,责此志,即不怠;
2、忽心生,责此志,即不忽;
3、燥心生,责此志,即不燥;
4、妒心生,责此志,即不妒;
5、忿心生,责此志,即不忿;
6、贪心生,责此志,即不贪;
7、傲心生,责此志,即不傲;
8、吝心生,责此志,即不吝。
致用
要有高远的志向。为学就是为志,立志是以时时存天理,念念有善念。多与有志者为伍。在生活、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、疑惑,我们都要想想我们的志向,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前行的动力,不会迷失方向!
第一节
本节讲述阳明先生做此文章缘由,阳明先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,将学习之法传授予其弟。
感悟:阳明先生指出学习应先立志,正如做事应该先确定方向,牢记初心。随后通过引用程子的话来点明,做事之前应该多加思考,通过表面去感悟本质。
本段结尾时,阳明先生用大篇幅对立志的要点进行解释,保良知、去私欲、寻方法、验方法。正如在日常生活中,想要做好做优一件事,就应该去除杂念、稳固内心、寻找途径、检验结果,不要自欺欺人,做无用之功。此处,我认为不但将成功之道详细说明,更从侧面表达出,做事应该有逻辑性,讲究方法,应遵循客观事实,脚踏实地,逐步将目标进行细分。
第二节
本节讲述阳明先生对尊师重道的理解,将自身理解之意传达予其弟。
感悟:存在即合理,阳明先生不但在学问方面见识深刻,更有一颗对万物尊敬之心。既然确认好方向,就应该坚持走下去,即使途中多有破折,也应不忘初心。人生路上难免会有很多挫折,面对挫折不应逃避,要正面应对,不但要知其然,还应知其所以然,若不能吃透,以后还会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。
在学习他人之时,应摆正心态,保有尊敬之心,不应只做表面工夫,只有自身洁净,才能使后人避免污泥之染。
第三节
本节讲述阳明先生以古人的话为例,在此将去私欲而致良知的重要性传授予弟。
感悟:本节首先对古人之训做出解读,点明古人四书五经之中都是在强调去私欲、致良知的重要性。通过排比的方法指出,学习不是为了私欲,而是为了志向,对待志向应该专注。
第四节
本节说明立志的重要性。
感悟:阳明先生感叹立志不易,讲述圣人孔子立志之时亦是在而立之年。千万不能轻视立志,有了志向,就有了目标。如若没了志向,做什么事都提不起来精神。只有先立志才能去除自身私欲,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被私欲打乱了想法,只有先立志,才能生活的有意义和价值,只有先立志,才能改变自己。
第五节
本节阳明先生通过古圣人说过的话,来论证为何要存天理。
感悟:孔子、曾子、孟子,都为古代圣贤之人,他们所遵循的道,他们所感悟的理虽然表达方式不一样,但究其内在都是大差不差的。要遵循客观事实,学问是道心的表明条件,道心是天理的表明条件。道同则心同,心同则学同。心即理,当去除私欲良知清澈的时候,所有的学问都是不谋而合的,这就是天理。
第六节
最后一节,阳明先生再此指出立志的重要性。
总结
读完本篇,我认为感悟最深的地方就是,人应该立志,只有立志了之后,才能去除心中杂念,立志之后应该付出实际行动,应“正褚先觉,考褚古训”,在这个过程中,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,同时也要牢牢稳固自己的志向。要坚持立志、守志,时时刻刻去人欲、存天理。
立志就是成功的原始动力,要让立志这件事当成自己人生中的大事。
《示弟立志说》是阳明先生写给弟弟的一封书信,通篇重点强调立志二字。我们在生活中、工作中,遇到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,我们也需要思考:是否真正立下了志向,是否真正地按照志向去行动,做到知行合一。
一、原文:夫学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,劳苦无成矣。
致用:我们在做事情之前,需要先立下一个目标,根据目标制定计划,按部就班地去执行,做到知行合一,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二、原文:或怠心生,责此志,即不怠;忽心生,责此志,即不忽;燥心生,责此志,即不燥;妒心生,责此志,即不妒;忿心生,责此志,即不忿;贪心生,责此志,即不贪;傲心生,责此志,即不傲;吝心生,责此志,即不吝。
致用:我们不单要立志,还得常常对照自己的言行,进行“责志”。用这“怠心、忽心、躁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贪心、傲心、吝心”八颗心去进行对照,看自己是否去人欲、存天理。当我们志向坚定了,心上的杂念就会消散,做事会更专心。
近期学习了阳明先生的《示弟立志说》这篇文章,从中领悟到了很多,下面分几点和大家分享一下:
1、为何立志
文章开篇阳明先生直接向其弟明示立志之重要性。阳明先生说“夫学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,劳苦无成矣”,意思是为学,必先立志,若不立志,就像没有种种子,而徒做表面的培植灌溉,那么再辛苦也不会有任何收成。这句话是非常重要,从中我们可以很深刻的认知到志向是一切的根本。什么是志向,志向是心之所向,使命之必达。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。这个必有作为的心之所向就是所种之根,若没有这个种子,一切浇灌培育便无有对象,所有努力无有汇聚的焦点,只是一时兴起造作妄为,终将成空。而若有志向,则百川归海,终成大业。
2、何为立志
那立志应该立什么志,怎样才算立志,阳明先生继续说,“世之所以因循苟且,随俗习非,而卒归于污下者,凡以志之弗立也”,意思是世上的人之所以跟从大众,得过且过,随顺恶俗旧习,最后变成道德低下的人,都是因为没有立志。因此,可以看出,立志的方向就是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。立志一定要从根上立,本上立,做人之本,就是做回真人,回复真性、本性。否则,便无有根本。一切劳苦无成。到头来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3、立志之方
阳明先生说:“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,则必”正诸先觉,考诸古训”。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,然后可得而讲,而亦有所不容已矣”。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有两个,一则正诸先觉,二则考诸古训。也就是说我们要怎么立志,立志的方法无过于两种,一是遵循自己真实的内心去想,二是可以参考古训的方法来立志。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先觉与古训,都是外力助我们疏通淤堵、驱走乌云,让自性之光朗照无余的方法。
总之,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对于志向的重要性,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以后,更加明白了立志的重要性,意识到立志是做任何事情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。今后要把这一点运用到工作、生活中,做到立志才做事。
《示弟立志说》在文章开头就点明他的论点,“夫学莫先于立志”。又通过比喻和引用经典来阐释这个观点。并得出“君子之学,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。盖终身问学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“无论遇到任何情况,都需立志责志。
人生的前二十几年是为学习而学习,走上社会是为活着而活着,只道有工作、有房住、有饭吃、身体康健 ,没有什么大志向。从没有想过生活到底是什么,每天干的事情有什么意义,可谓志不立一事无成。
读了这篇文章更是让自己对自己有了一个了解,所谓私欲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妥协,想要改变就要下大功夫,对自己狠点,严格自律才行。
《示弟立志说》是三弟返乡时,阳明先生特意与三弟深谈所讲,先生此篇字里行间尽显骨肉情深至亲,言辞恳切,令人动容。
我们一定要立志,并且要立德志。
立志后,要做到观志,责志,时刻观照自己的心,当自己的八颗
心:怠心、忽心、燥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贪心、傲心、吝心升起时,
能够立即止住。
立志、责志,明心、静心,是我们学习和技能增长的前提。
致用: 对于我来说真的是“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”,有个词语“勤能补拙”,专注于自己的志向,通过学习,鼓励自己,努力学
习,望 自己能通过学习达到功到自然成的为学目的。
1、为什么立志?
2、怎么样立志?
3、立什么志?
4、怎么养志?
5、怎么责志?
6、怎么笃志?
通过学习《示弟立志说》最大的收获是找出的这6个问题?
同时知道立志的重要性(夫学,莫先于立志。后世大患,尤在无志。终身问学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)及6个问题的学习及引导途径和方法:正诸先觉,考诸古训。
在工作或生活中,我是为了对方好还是为了对方给我带来的价值亦或者是我想要的,到底是成交对方还是成就对方?
“后世大患,尤在无志,故今以立志为说。中间字字句句,莫非立志。盖终身问学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
这篇文章字字句句都是 “立志”。 通过学习这篇《示弟立志说》,感触很深,这点不仅仅是对于我们个人的生活,也关系着工作的志向,还有整个家庭的奋斗目标,孩子的学习目标等。这不仅仅是个口号,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喊过口号,但是真正把口号实践为 “ 志”的少之又少。
之前没有专业的学习,不知道“志”的重要性,通过这个学习,真正体会到“志”,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,志向是一个人的核心,就像树木的根,水的源头。如果没有志向就像水断了源头,没有志,就没有精神气。立一个我们属于自己的“志”,我的理解,不是挂在嘴边给人说,不是写在电脑文本里,也不是贴在墙上的一张纸,而是要刻于心间而付诸于行动,它需要辛勤的汗水去浇灌,也需要努力的付出去滋润。
立“志”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动作,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。如何立志,立什么样的志,我们跟随文中阳明先生所说可以向先行者学习,学习圣贤的心得,学习四书五经,要有坚定信心。
立志后便是反思,阳明先生在文中也说了很多存天理、去人欲的方法,那就是进行反思,反思我们心中的燥心、傲心、小气心,嫉妒心等等,就是让自己所立的志向,一次次的得以确认,一次次地扫除心灵的灰尘。
内心有驱动,才能去做知行合一。每个人内心真正想去做到什么样的结果,内心有想法,才会有行动。
由此想到我们在工作中的目标,整个部门的目标,和部门里的人员彼此鼓励,坚定每个人的目标和行动,为了自己的志向就要付诸行动,勤恳好学,坚定信念,不怕困难和错误,在一次次的反思和学习当中,一次次成长。
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写给他的弟弟,告诉他立志的重要性。全文层层递进地进行分析,告诉我们要立志,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;立志,是立真志,立圣人之志。立志是治学的根,如果没有立志,就像种的树没有根,只知道培壅灌溉,最终还是将徒劳无成。如何立志,便是去人欲而存天理,如何去人欲而存天理,便是要先正诸先觉,考诸古训。
每次读完文章,都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,令人思绪万千。同样的道理,平移到我们现代的工作学习生活中,同样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,先学会倾听,不要急于站在某个至高点上做裁判员,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落地,从基础做起,要有一种空杯的心态,去汲取前辈们工作中的智慧,如果意见不一致时,要学会先从而思之,从而辨之。圣贤书中的大智慧都在教我们去人欲而存天理,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。这种状态就像饥饿的人对食物的渴望,生病的人对药物的渴望,黑暗中人对光明的渴望,跛路之人对于手杖的渴望。俗话说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可以看的更远。
有志者,事竟成。因此我们要把立志做为很重要的事,保持在人生第一象限,时刻记得自己的初心。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,提醒我们要及时责志,这样,当我们的负能量爆棚的时候,有助于我们去除心魔,用最短的时间,最快的速度拉回到正确地轨道中来。乌云上方就是晴空,你的彩虹总会出现。
这是一篇很合适作为入门学习的文章,文章开篇就讲了,要讲几句浅显易懂并且可以时时提醒自己。阳明先生确实讲的浅显易懂、条理清晰。
夫学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(yōng)灌溉,劳苦无成矣。世之所以因循苟且,随俗习非,而卒归于污下者,凡以志之弗立也。
我们为什么先要立志呢?因为你无法一步就实现目标,你需要方向的指引,需要动力来续航。所以阳明先生说,不立志,犹如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,无论如何辛苦也都是徒劳。对应现在的生活来说,就是不立志就无法控制私欲,就会随波逐流,生活没有重心、没有追求,只有立志才能有机会让自己成为有根之木,站稳脚跟了才能知道所谓的大势从哪个方向来,怎么去应对,而不是像浮萍一样水流向哪里就只能跟着去哪。不立志,就没有自己的价值观,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,就没有生活的目标和人生理想,必定随波逐流。
立志就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,立志然后才能审视发现自己私欲,才能去私欲(怠、忽、燥、妒、忿、贪、傲、吝)。
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,则必“正诸先觉,考诸古训”,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,然后可得而讲,而亦有所不容已矣。
坚持向古圣先贤学习和看齐,遵循他们的教诲。然后身体力行、不能放松自己或者放弃。正诸先觉就是,既然已经将古圣先贤作为先觉悟的人,就应该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来看待,应该专心致志,要一心一意听从他的话。如果感觉他说的话和自己的理解不合,也不要弃之不顾,一定还要认真思考,思考还是没有收获,还要继续认真辨析,务必要完全明白释然,不能够总是心存疑惑。
我觉得这里面说了两个意思:一个是敬贤,对于先贤和先贤留下来的思想要尊敬和相信,先要放下对立心,相信他们教的方法和思想,从实践中印证;
二是疑人,首先是对自己的理解要有怀疑,哪些自己不能理解,实践中没有印证的问题,要审视自己是不是自己理解的有问题,其次就是结合现代的社会环境审视先贤的思想是不是有出入。
总结前言:
王阳明的《示弟立志说》这篇文章十分经典,它解决了关于「立志」的几大问题:为何立志?立志了又如何?如何立志?读完就明白了王阳明对立志的观点。立志在心学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我打算以点评的方式,来呈现我阅读之后的思考。
其中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语句,以高亮标注。
原文点评:
予弟守文来学,告之以立志。守文因请次第其语,使得时时观省;且请浅近其辞,则易于通晓也。因书以与之。
点评:
开头第一段说明这篇文章的来由,王阳明写给弟弟,叫他在学习之前,得先立志。
夫学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,劳苦无成矣。世之所以因循苟且,随俗习非,而卒归于污下者,凡以志之弗立也。
点评:
王阳明在第一段就点名,学习,首先得立志。不立志,就好像栽种花果却不放下种子,而首先不停地培土灌溉,最后徒劳无功。而且,如果一直不立志,人的生命层次就会变得卑微。这两句话很精炼,说明了立志的必要性。
然而什么是立志呢?王阳明认为,立志就是要成为「圣人」。什么是圣人?就是可以做到存天理灭人欲的人,关于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可以展开再深刻讨论,在这里我先总结为,抛却个人感受而将所思所想融入天道的人。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?就要做到两点,「正诸先觉」和「考诸古训」。
苟无尊崇笃信之心,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。言之而听之不审,犹不听也;听之而思之不慎,犹不思也;是则虽曰师之,独不师也。
点评:
这段点名学习得先有学习的态度。以别人为师,就得先理解对方的观点,不能够放过任何让自己疑惑的地方。王阳明提倡的,是带着批判的态度来学习。最后一段话,说明了学习得怎么做,听了别人的观点要经过自己慎重审视,这样才是向别人学习。
夫立志亦不易矣。孔子,圣人也,犹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。”立者,志立也。
故凡一毫私欲之萌,只责此志不立,即私欲便退;听一毫客气之动,只责此志不立,即客气便消除。或怠心生,责此志,即不怠;忽心生,责此志,即不忽;懆心生,责此志,即不懆;妒心生,责此志,即不妒;忿心生,责此志,即不忿;贪心生,责此志,即不贪;傲心生,责此志,即不傲;吝心生,责此志,即不吝。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,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。
点评:
这段话很重要。王阳明说明,要成为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圣人(君子),就得每时每刻不把圣人的要求放在心上,在行动中体现。
如何修养?王阳明讲人的私欲分为八心:怠心、忽心、懆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贪心、傲心、吝心。只要时时警醒,内心一旦出现这八心,就「责此志」,谴责这八心,并把这些念头去掉,就可以做到成为圣人了。
这段话也说明,「立志」是一个过程。所以王阳明认为,立志重要的是「立得住」,而不只是脑袋里想一想,嘴巴上讲一讲。他以孔子为例,说明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。毕竟孔子也说,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有志于学,但三十岁了才立志了。
点评:
王阳明认为,古时圣贤所说的观点虽然看上去不一样,都其实有共同指向。这个共同指向,就是「道」。
学习心得:
按照我现在的理解,立志,就是人要有人生追求,人生的价值就在追求过程中体现,追求就是整个人生命的状态,你的价值就在于你在追求。这个追求不止是脑子里想一想,嘴巴讲一讲,是要在实践里出功夫。你既然追求这个「知」,就得提现在「行动」上,所谓「知行合一」,重点在行上。也就是说,你怎么通过行动来维持这个追求。
一、“志之不立,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雍灌溉,劳苦无成矣”。
志不立,如同种树不种树根只浇水一样,没有任何效果,就像我们工作和学习,需要有明确的志向,根据指定的志向一步步完成工作,才会达到既定的效果。
二、“如猫捕鼠,如鸡覆卵,精神心思凝聚融结,而不知有其他,然后此志常立,神气精明,义理昭著”。
立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需要不断的观志、责志,如猫捉老鼠一样,要全神贯注,有意注意去观察自己的一切言行,当自己的八颗心一旦想冒出的时候,立马能够控制住,并当即改正,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!
Copyright © 2016-2024 博鱼·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备16005426号-2